趣談春節與年
現在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過年。其實,過春節和過年是大不相同的。
先說年的由來:古時候有一個叫“年”的怪獸,每到臘月三十便挨家挨戶覓食人肉,殘害生靈。有一個臘月三十的晚上,“年”到了一個村莊,適逢幾個牧童在比賽甩牛鞭子。“年”聽到啪啪的鞭聲,嚇得望風而逃;它竄到了另一個村莊,迎頭望見一家門口曬著一件大紅衣裳,它不知是何物,嚇得扭頭就跑;它又到了一個村莊,看到人們正在燈火通明地操辦喜事,就又趕緊溜走。由此,人們摸清了“年”有怕響、怕紅、怕光的弱點,便采取了許多防御它的方法,從此“年”就不來騷擾了。人們也為了慶祝取得的勝利,每逢臘月三十就吃喝歡慶祝賀。從此就有了吃年夜飯,過年的習俗。
再說春節的由來。古時候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,也就是立春這一天作為一個重大的節日。因為這一天意味著春天來了,萬象復蘇,草木更新,新一輪播種收獲的季節又要開始了。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、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,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。當新春到來之際,當然要充滿喜悅,載歌載舞的迎接這個日子。但那時候不叫春節,而叫“元日”、“新年”。辛亥革命之后,才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。
我們河北中原地區春節期間的民俗也饒有趣味。
一是表現形式上的民俗:包括祭祖、拜年、舞龍、舞獅子、敲大鼓、扭秧歌、放炮、貼福字、貼對聯、貼窗花、串親戚、守夜等。
二是飲食上的民俗:吃年夜飯,年三十包餃子、吃餃子。初一到十五則是走親訪友、酬酢往來。河北許多地方講究的是三八席,即八個涼菜、八個炒菜、八個蒸碗。有些地方講究不太多,但是,吃飯的時候,熱乎乎的大鍋菜或煎餅菜、雞蛋湯,則是必須的。菜名也往往喜慶吉祥,魚是必有的,取年年有余之意,雞則是吉祥的諧音,豆腐是都幸福,冬筍炒肉叫節節高升,甜菜叫甜甜蜜蜜,吉祥四寶、全家福、四喜丸子等都是為了取個吉利的口彩。年糕也不可少,有年年登高之意,黃米面蒸的叫黃金糕,江米面蒸的叫白銀糕。十五的元宵則有團團圓圓 的美好寓意。并且還有初一的餃子、初二的面、初三的烙餅卷雞蛋之說。
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年節飯早已超出了“吃“的范圍。過年吃的東西平時也能吃到。年節飯之意不在飯,而在于那份喜慶、祥和、友好、溫馨的氛圍。廣義上的年節飯應該是從大年三十的年夜飯開始到正月十五吃元宵、看燈會結束。 (劇建國) |